文化资讯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» 新闻动态 » 文化资讯

都江堰放水大典 让外国网友认识天府文化的博大精深

文章来源: 信息来源:成都日报   发布时间: 2017-09-01 16:01:17   点击次数:

离国庆黄金周还有一个月,《道解都江堰》实景演出营销总经理杨国红,已经开始着手黄金周大假期间,加演夜间档的准备工作。从2010年清明放水节前夜第一次揭开帷幕,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见面,7年时间里,杨国红一次次见证着,《道解都江堰》从填补都江堰演艺市场空白的一个产品,逐步发展到全年演出300多场,已接待游客140万人,成为展示都江堰民俗文化的一张名片。如今,这张名片还要传播得更远,“未来它将是向全球展示天府文化的大舞台。”杨国红憧憬着《道解都江堰》演出走向更大的“世界舞台”。

亮点直击

打造天府文化展示舞台形成文化强IP

  《道解都江堰》这台实景演出,可以说是一幅民俗画卷,天府文化风土人情的精华缩影,它展现了各族人民在都江堰共同谱写的农耕文明。看过这台演出的人,都会被演出中多种艺术表现吸引。配乐采用本地戏曲、民族酒歌、民谣等丰富多彩的曲式,有诙谐的川普发声、高亢的清嗓唱腔、激情的号子唱调,各种元素令人回味无穷!

除了放水,在演出时还有傩面舞、竹笼舞、迎亲、薅秧歌等演出,盖碗茶、变脸、蜀绣、火锅串串、麻将等民风民俗元素,在右侧青山、左侧岷江的实景中展现,别有韵味。

据了解,这场实景演出由四川丰年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打造。凭着丰富的实景演出经验,该集团在打造了《印象·刘三姐》《成吉思汗》等大型实景演出后,果断投资逾亿元、历时五载,全力打造了这座仙山、古道、岷江、古堰包围中的遗址剧场。

   都江堰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文化是景区的灵魂,《道解都江堰》不仅是四川省重要的文化产业项目,也是成都市的一个文化品牌,而且这台演出还肩负着都江堰景区营销的一个渠道,将文化与旅游、山水和市场结合在一起。

   《道解都江堰》这台演出已经成为集中展示天府民俗文化的“大舞台”,杨国红告诉记者,在去年,演出就利用互联网平台“走出国门”,通过汉语、英语、法语、德语、日语、韩语等10种语言,在英国、美国、法国、俄罗斯等9个国家进行直播和解读。并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和韩国光化门户外LED广告屏“直播”“千年都江堰放水节”的精彩瞬间。同时邀请来自美国、英国、法国、日本、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30名国际社交传媒代表,在社交媒体传播天府文化。很多国外网友在社交媒体留言:“看了都江堰放水大典,让我们认识到天府文化的博大精深。”

   “我们正在朝着把《道解都江堰》打造成为强IP的方向努力,使之能真正代言天府文化。”杨国红如是说。

传承故事

挖掘复活田野里鲜活的文化

   “柳街哟,有一个薅秧歌。唱得哟,家家都来和。”通俗的歌词,接地气的曲调,从杨久长这位土生土长的都江堰市柳街镇人口中唱出,硬是把川西坝子的农耕文化演绎得活灵活现。

   俏皮打趣的语言,即兴的发挥,看到啥唱啥,让杨久长打小就对薅秧歌兴味盎然。可不曾让他想到的是,这个兴趣居然使他成为柳街薅秧歌的非遗传承人,如今的他,不仅带着柳街薅秧歌舞队在田间地头唱、院落林盘里唱、活动节庆唱,而且还走上了成都春晚的舞台,走上了都江堰向全球展示天府民俗文化的舞台,加入到《道解都江堰》的实景演出中。

   《道解都江堰》演出总共有400名演员,其中250名是地道的都江堰市民,杨久长就是其中之一。土生土长都江堰人,配上薅秧歌原生态的演出,“其实每场演出都不一定一样,很多时候薅秧歌就是要即兴发挥。”这样令人叫绝的表演,为《道解都江堰》增色不少。

   杨久长不仅忙于各类演出活动,而且还要“带徒弟”。“传承人首要任务就是不要让薅秧歌失传了。”杨久长现在固定每个月要走社区,向村民教授薅秧歌,现在柳街会唱薅秧歌的最小的8岁,最年长的90岁。说到柳街借力秧歌,打造乡村文化,杨久长又来劲了:我们正在挖掘农耕文明中的民间文化,着手恢复农忙时节整田弄土的“夯歌”,打油菜籽的“翻板歌”等,这些都是田野里鲜活的“文化”。

声音

   都江堰作家王国平告诉记者,都江堰这座城市历史文化非常丰富,文化积淀厚重,挖掘这些文化资源,就能形成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名城的文化推动力。目前,都江堰市建成西街院子、古县衙公园、井福街片区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和名人故里等建筑群落,下一步还将努力打造一批城市博物馆、艺术馆、书院,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好清明放水节、青城洞经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,打造天府文化展示基地。让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,成为旅游城市的一张名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