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资讯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» 新闻动态 » 文化资讯

社区文化“滋养”和谐

文章来源: 安徽日报   发布时间: 2018-03-24 19:10:14   点击次数:

社区是社会的缩影,社区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具象。

  现代社会由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,打破了桎梏的同时也少了一些人际温情。邻里之间如果“鸡犬之声相闻,老死不相往来”,谈何共治、和谐?因此,社会善治需要人际有效互动的文化基础。换言之,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,社区治理必须注重文化建设,以与时俱进的文化建设增强凝聚力,提升归属感。

  现实中,人们对社区文化的理解往往流于片面,以为社区文化就是跳跳广场舞、搞搞节日演出。实际上,社区文化包括意识形态、精神文明、文艺活动、科普、教育等方方面面。理解上有偏差,实践中难免不平衡,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现实需要。调研中,笔者欣喜地发现,合肥包河区万年埠街道、滨湖世纪社区、方兴社区等新兴社区,立足社区特色,着眼于满足居民多样化文化需求,加强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,“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美的图画”,其做法和经验可资借鉴。

  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、主动性,点燃社区文化内生的“发动机”。时代在前进,群众文化需求也在悄然变化,人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欣赏别人“送下来”的文化,而是主动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;人们不仅需要那些专业、高雅艺术的熏陶,也需要在亲身参与、生动活泼的文体活动中表达自我。这种“内生型”的文化潜力一旦被激发出来,就会迸发持久活力。因此文化建设不仅要“按需送菜”,还要搭建平台让居民“按需炒菜”,让文化自己“长出来”。比如万年埠街道成立之初,就以开放姿态面向社区居民公开征集街道形象标识,全民参与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,正在成为文化新中心、旅游新天地。街道还成立文化艺术中心,邀请专业老师前来指导,孵化以居民为主体的文艺团队。“发动机”发动起来了,社区文化有更多自主创造,文化发展才能生生不息。

  人文关怀、亲情重拾,营造新型熟人社会的“粘合剂”。依据亲情和地缘建立起来的传统熟人社会有值得留恋之处,依托现代社区建设令人产生强烈归属感的精神共同体,则是新型熟人社会的营造。这就需要将传统文化积极元素与现代社会治理结构有机结合,让“远亲不如近邻”传统伦理和现代社会制度理性互用,使邻里关系亲情化,亲情关系社会化。滨湖世纪社区是典型的新建移民社区,通过实施“熟人计划”“亲情重拾”社会治理行动,广泛开展“亲情六敲门”“邻里团拜会”“万家新风”等活动,打造新型熟人社会,为居民营造充满爱和归属感的生活世界,让人们在情感上得到更多滋养。

虚拟社区网络互动,创造 “互联网+社区文化”的“基因链”。现代社区文化活动天然携带着互联网 “基因”,管理者的责任是通过机制创新,将单个“基因”有机组合,形成贯穿各类活动、打通线上线下的“基因链”。万年埠街道以打造“书香万年埠”为主线,开展线上线下读书打卡积分活动,努力把书香浸染到每个家庭。方兴社区开通多渠道服务终端,创新道德文明建设,在暖心微视频、家风家训传承中唤起居民的参与热情,提升居民文明意识与社区认同。

  可以看出,这些新兴社区和街道在文化建设上的立足点,都是以社区居民为主体和中心,关注居民的生存状况,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,营造居民的生活世界,彰显社区的人文关怀,在文化建设基础上实现了物理空间、社会空间、网络空间和精神空间的有机融合。这些兴于创新、成于实干的举措不仅打造出有温度、有气质的城市新空间,更为其它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积极的现代治理经验――经由改革与创新,因地制宜、突出特色建设社区文化,将人文关怀、共建共享理念融入社区居民生活中,就会提升居民的精神品质,滋养社区的文明和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