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济南市群众文艺创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的小品《拼餐》剧照。
因天然的草根属性,群众文艺创作长期以来广受各界群众的喜爱。其在当下的繁荣发展,对推动乡村文化振兴、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等具有重要意义。但群众文艺创作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,需要在新时代加以重新审视。业内人士建议,应加大对群众文艺创作的重视程度,发挥引领示范作用,进而繁荣活跃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。
特征是“生活化”“容易学”
什么是群众文艺创作?山东省济南市文化馆副馆长刘军的答案是“生活化”“容易学”。10多年前,刘军从专业院团来到群文战线工作,第一次认识到群众文艺的特殊性。
“在院团教舞蹈,示范一次学员大体就了解了,但在文化馆不行,老师做一遍动作,学员学出来完全不是一个样。老师要把每个动作拆解开,因为面对的学员基本都是‘零基础’。”刘军举例说,“专业舞蹈讲究技巧,通过准确的肢体动作展示对生活或某个主题的感悟,离生活相对较远;群众舞蹈则意在展示百姓的生活。二者创作角度不同,前者受众的态度是‘仰视’和欣赏,后者则追求较高的参与度。”
威海市群艺馆馆长荆国胜认为,群文创作有3个关键词:广泛、自发、非职业性。“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散乱的文艺创作元素和创作冲动,缺乏统筹整合与组织引领,而这正是文化馆的职责和强项。”他表示,群文创作的重要价值,体现在它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力量。“目前,广大乡村、中小城市的群众以及大城市中的低收入群体,肯花钱去欣赏专业文艺的人不多。大多数人的经常性文艺需求,需要由公益性的、更接地气的群众文艺创作来满足。”
“缺人缺钱”成发展瓶颈
一些基层地区的群文创作正处于尴尬境地。记者近日在山东部分地区调查发现,由于时代环境变化、创作力量缺乏、奖励保障机制缺位等原因,少数地方的群文创作水平处于“原地踏步”状态。
山东中部某县文化馆负责人告诉记者,当地群文创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创作力量薄弱。目前该县群文创作力量主要来自3部分:专业部门工作人员(主体是文化系统专业文艺工作者)的业余创作,中青年社会文艺人才的少量创作,离退休人员自娱自乐的创作。“对第一部分人来说,现在文化馆的事务性工作太多,每年要组织很多文艺活动,创作时间不足。第二部分的人曾是群文创作和参与的主力,但稍有才华的中青年人,如今都在社会上开办艺术培训班,无暇创作。第三部分是离退休人员,他们主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创作,随机性较强。”该负责人说。
除了缺乏创作力量,基层的群文创作在资金方面也不宽裕。刘军说,创排一个原创舞蹈节目,从录音到服装都需要花钱。“这还不包括演员的费用。有时单靠热心的中老年人参与,很难完成一部舞蹈精品。如果请年轻舞蹈演员,就需要支付一些费用。”她同时表示,近年来个别地方的群文创作有脱离群众的趋向,“一味追求高大上或者向专业艺术看齐,失去了群众文艺的特色。”
规划引领势在必行
刘军记得,2005年前后,国内兴起跳“排舞”。济南市文化馆顺应潮流,组织人员创作了十几种动作简单、节奏明快的“排舞”,在全市迅速走红。“这件事告诉我们,群众文艺创作的引领功能非常重要,也是其价值的体现。”
德州禹城市文化馆馆长宗喻认为,基层尤其是县级以下地区,群文创作缺乏新生力量已是普遍问题。人才缺乏、没有奖励机制等,导致当地仍采取返聘的方式维持创作力量。“我们正与市文化行政部门商量,争取今年通过开办文艺创作大讲堂、搞文艺作品征集评奖等,培训自有的群众文艺创作力量。同时邀请专业人员对基层涌现的好作品进行重点加工,让本地创作者边改边学。”宗喻说。
近年来,山东各地为推动群众文艺创作,也注重搭建展演、比赛等平台。比如济南市从2015年起,将已多年未举办的“新创群众文艺作品调演”再次组织起来,每年选出一批好作品加以资助;潍坊市定期组织群文创作力量下乡采风,挖掘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和基层地区的新风貌等。
2017年5月,《山东省群众艺术优秀作品创作及评奖办法》出台,强调省直有关单位和各级文化部门要制定本单位(地区)群众文艺创作详细规划,明确创作及活动任务目标,层层分解落实责任。
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说,今后山东计划组织新创作音乐、舞蹈、戏剧、曲艺门类群众文艺表演作品,每年对新创作品进行遴选、加工。同时出台有关政策,通过在职培训、外出进修、专家带徒等方式,建立起群众文艺创作、演出、策划、培训等专兼职高素质人才队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