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网4月12日电 话剧《燃烧的疯人院》第八轮演出正在北京西区剧场进行。经过3年的时间悉心打磨,本轮演出中,导演、编剧佟欣雨从消除孤独感这一方向重新出发,引导观众思考人与人之间如何建立起真正的联系。

该剧改编自澳大利亚国宝级同名喜剧,故事发生在1971年的澳大利亚,讲述了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给精神病院病人们排演歌剧的过程。
真正的交流才能消除孤独
《燃烧的疯人院》自2015年首轮演出以来,因其“治愈效果强大”而受到观众喜爱。此次第八轮演出,佟欣雨尝试从新方向探索这部剧的主题。佟欣雨讲道:“本轮演出,剧目回归到最根本的问题——人与人之间怎样建立起真正的联系,人如何消除孤独感。这部剧里,疯人院的患者被外界伤害过,于是选择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,在这个安全的小圈子里建立起自我保护机制,不给外人暴露真实的想法,不去讲述自己的故事。这其实也是普通人心结的由来。”
“你多久没跟家人敞开心扉聊天了?没跟真正在乎的人毫无掩饰地表达心意了?我们越活越在意周围的人的眼光,在意自己在外人眼中呈现出的形象是什么样子,做选择越来越多不是为自己,而是考虑周围人怎么看。”在佟欣雨眼中,这其实是一种更孤独的活法,孤独感就由来于此。
佟欣雨认为,交流不一定能让人获得积极的能量。“有多少时刻我们在一起聊的是更贴近人性的话题,讨论问题的本质,尝试发掘世界运行的规律?我们关注区块链、房价,而本真的问题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。但是,真正的交流才能消除孤独,帮助人从小世界中走出来。这部剧就是探讨交流如何建立,演员以孩子般的状态去演绎,引导观众回到孩子般的本真。”

作品呈现思考过程
《燃烧的疯人院》是佟欣雨首次完全独立导演的商业作品,将近3年的时间过去了,这位年轻导演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。“当时我并不自信,关注的重点是剧目的节奏、调度等技术性的问题。从导演角度看剧,看到更多的是问题,而回到生活中,发现这些都不是问题,生活才是真正吓人的,总有超乎意料的问题出现。”
于是,当佟欣雨再把这些生活的冲击带入作品中,他发现,剧目无论怎么修改细节都要向着一个内核出发。“这个内核不是技术更成熟,而是更有感染力。怎样更清晰地表达,通过这部剧让观众去感受,去思考问题,这些才是重要的,也是我们创作的初衷。”
这期间,佟欣雨的思维转变影响到了整个作品。“包括我身上也发生了一些变故,让我对生命、亲情、爱情有了不一样的看法。从这个新的角度观察主题,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。《燃烧的疯人院》把我这样的思考过程呈现出来了。”
本轮演出中,演员阵容较之前也有“大换血”。 “演员不一样,塑造出的角色就不一样。演员的人生经历会放大角色的不同层面,对角色也有不一样理解。” 佟欣雨给了演员足够的空间,让他们按自己的理解去发展角色,看与已定好的角色能否碰撞出新的火花。
停滞不前是对经典最大的伤害
八轮百余场的演出,让《燃烧的疯人院》在小剧场剧目里站稳脚跟,也有了冲击经典的可能性。佟欣雨坦言,首演时并没有抱希望会受欢迎,但这不妨碍剧组人员一起努力做好。一群年轻人,不稳定、有波动,但好在有野心、不满足,去做更多新的尝试。
但是,他也很清楚,一切的前提都是从作品内核出发,让作品有生命力、立得住。“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公认的经典,而且没有局限于哪个版本,在不同时代、不同的文化背景下,同样的故事可以有不同的关注的重点,可以是热闹的喜剧,也可以探讨两性、社会话题,可能性有很多”,佟欣雨讲道。
在他看来,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,能延伸不同的可能,这样的作品才能可能成为经典。“要用现代人眼光去看这个故事新的内涵,作品有让观众接受的内核才会有生命力。经典的再次演绎、再次创作,应该是分析那个时代的特性、制度、不同家庭状况、两性的社会地位等等,找到类似的对应,赋予角色类似的身份。停滞不前是对经典最大的伤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