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拍这样一个片子,挺骄傲挺幸福的”
3月9日17:30左右,当扬子晚报记者在电话采访导演卫铁时,由他执导的大型新闻纪录影片《厉害了,我的国》正在影院创造着一个中国影史新纪录——2亿,登顶国内纪录片票房冠军,且破纪录的这个新数字还将继续。对于这样的佳绩,卫铁由衷地表示,“我觉得挺骄傲的。说实话当初拍摄时,没有太在意这个效益。但今天有这么一个市场反应,说明观众是认可的,我们很欣慰。”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漪
电影电视跨媒介整合
“伟大的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”
影片《厉害了,我的国》 由中影和央视联合出品,是在央视财经频道的六集纪录片《辉煌中国》基础上,再创作而成。该片记录了过去五年以来中国桥、中国路、中国车、中国港、中国网等超级工程的珍贵影像,以及奋斗在一线的普通中国人的生活。导演卫铁在过去的一年里,带领创作团队,围绕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,将时长超过1000小时的前期拍摄素材,浓缩为一个半小时的精华。
记者:您能说一下,接拍这部电影的缘起吗?此外,这部电影与纪录片《辉煌中国》有什么不同?
卫铁:我是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导演,这部电影是我们和央视联合出品的。《辉煌中国》其实更注重地展现了中国辉煌成就的表达,而作为电影,我还是想叙述“人的故事”,我觉得伟大的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,我们要把幕后的英雄放到荧屏前,让他们与观众建立更直接的交流。
记者:《辉煌中国》和《厉害了,我的国》两者之间的跨媒介合作,您怎么看待这个事情?
卫铁:这次跨媒介跨行业的整合,目的就是:力求打造文艺精品。此次的拍摄央视那边有100多人,中影这边的团队也有100多人。两家最具影响力的传播机构出面联合打造一部6集电视纪录片和一部纪录片电影,这是开了电视和电影跨界整合的先河的。
千千万万劳动者的故事
“要做一个有梦想的奋斗者”
很多观众走出影院后的第一观感是“自豪”、“震撼”。这源于影片不仅从圆梦工程、科技创新、绿色中国等多角度记录下我国的大国风采。也正像卫铁所说,这部电影更为动人的是,它将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奉献和社会发展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,展现生动的百姓生活,呈现出了全国人民积极自信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,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。
记者:您印象比较深刻的人物是谁?
卫铁:其实每一个人都让我感动,例如片中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(FAST)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忠。拍摄组前期获得的影像资料是南先生生前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拍摄。我们在后期处理时,尽量保留了南先生的原声。南先生接受采访时已是肺癌晚期,他用嘶哑的声音一字一顿地谈如何让自己的工作回馈社会和国家。我们是满怀着敬意剪辑这一段的,南仁忠代表的是一代科技工作者,他们心无旁骛地做着自己的研究,他们身上有老一代科研人员独有的气质和情怀。
记者:影片中还有大量的普通人,对此您是怎样考量的。
卫铁:这个片子是关于我们国家成就的故事,也是关于千千万万劳动者的故事,是关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故事。我拍摄这部影片有一个强烈的愿望,就是想告诉观众:是我和你、是我们所有人,千千万万的中国人,一起铸造了今天的成就、铸就了我们今天辉煌的国家。
记者:以百姓视角聚焦大国巨变,以国家战略关注百姓民生。您想透过这样的描绘方式,来告诉大家什么?
卫铁:我想告诉观众一句话:在新时代做一个坚定的、有梦想的奋斗者。
票房2亿创下影史纪录
“每个奋斗者都有自己的天地”
纪录片电影这一类型在我国影院,其实相对比较“冷门”,远不如商业电影那样受观众关注。但这两年这一领域来了不少“强兵”,去年纪录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影片《二十二》,就以1.7亿拿下内地纪录片的票房纪录。《厉害了,我的国》在3月2日全国上映前,就被视之为“潜力股”。9日,就在扬子晚报记者采访卫铁时,该片票房突破2亿。
记者:票房2亿,好像是很多商业片都无法比拟的,导演你什么心情?
卫铁:我觉得挺骄傲的。说实话当初拍片子时,没太在意这个社会效应。我们就是想把一种精神传递给观众。
记者:您的影片中反映的都是一些普通人,而站在更高的角度,您在这个时间点能够拍摄这样一部反映国家和时代变化的电影,作为一个普通人,您有什么感想?
卫铁:说实话,拍这样一个片子,挺幸福的。十八大以后的这五年,我们取得辉煌的成就,这个成就是各行各业铸就的。今年又是改革开放40年,这么多重要的历史机遇来到我们眼前,在这个时间点做这样一部电影,使我自己认识到:每个人的舞台都是宽广的,每个奋斗者都是有自己的天地的。
记者:拍完这部电影对您个人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吗?
卫铁:对以后更有信心了。我觉得中国的文化繁荣是必然的,文化精品也会越来越多。但市场会对文艺工作者提出更多的要求,我们应该肩负更多的责任和使命。另外,我们应该坚持为人民而创作。影视作品应该反映时代精神、建立文化自信。文化自信是民族之魂,国家基础。中国故事一定可以走向世界。